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點設計獎「設計觀點×金點沙龍」,今年亞洲巡迴之旅最終站在台北,於6月1日下午在松山文創園區「不只是圖書館」登場!本場次特別邀請今年將再度擔任決審評審的日本知名設計師色部義昭、活躍於港台兩地的香港平面設計師毛灼然,與以「花蓮美術館」品牌識別拿下2023年度最佳設計獎的Atelier.63林奕亨擔任講者,並由知名設計師馮宇擔綱主持,在這個由舊菸廠澡堂改建、亦曾獲年度最佳設計獎的藝文空間,一場以「城市文化與設計美學」為主軸的交流精彩展開。

             

                                                   

毛灼然:為文化做設計

                         

「文化視覺形象,是建構城市美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首位登場的講者毛灼然,以自己從事設計這條路上的啟蒙作為開場。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他,成長過程浸潤於70、80年代在地視覺及設計文化,亦是於此打開了國際化的視野。其中,平面設計師石漢瑞為專題展覽「香港之進展」設計的手冊(1975年出版),以在當時相當具突破性的視覺編排,對他影響最為深遠。

                   

                             

他於2006年成立 Milkxhake,從一間小規模的工作室開始,以獨特的視覺語言,持續為香港在地及許多國際品牌提供設計服務,並入選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本次他也特別分享近年與港台著名藝文學術機構及博物館的合作案例,探討設計師的參與能夠如何協助這些單位,不只在視覺上打造出全新品牌定位與形象,更透過品牌設計策略,進一步擴大場域與服務的可能性。

在與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合作中,他們透過「M+ 敢探號」流動創作教室計畫,與不同藝術家合作,走入許多社區與校園,用四年的時間向大眾介紹視覺文化的多元與可能;與M+館內餐廳ADD+ ALL DAY DINING的合作,呼應了建築設計以「觀看的方式」為概念打造全景視野,以趣味的導覽手冊與沒有餐飲照片的獨特菜單,帶給大眾別於以往的體驗方式。

                                                                

                                                  

與香港環境保護署合作的「T‧PARK [源・區]」則從品牌策略開始,思考鄰避設施汙泥處理廠,如何轉化成一座環保博物館,透過設計來引導和擴大公眾對環保議題的關注,同時將「轉廢為能」的概念,延伸至品牌識別和視覺溝通。最後則是與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合作的「你好,人類!Hello, Human!」展覽主視覺,以文字及圖形的巧妙變化,展現人類與人工智慧間的趣味對比,並運用館內電梯門的開與關,形成動態效果,簡單卻蘊含強大的視覺力量。

毛灼然透過多個跨領域合作案例,分享他與團隊如何將設計融入日常生活,促進公眾對視覺文化的認知和參與。最後,從跨文化、跨領域合作的自身經驗出發,他也感性地表示,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是建立起城市文化與設計美學的重要因素。

                                 

林奕亨:成為柔軟的推手

                                

第二位登場的講者林奕亨,首先介紹Atelier.63團隊近年在流行文化及商業領域設計過的眾多精彩作品,而本次重點分享的獲獎之作「花蓮美術館」品牌識別設計,其實是他們第一個拿下的公部門標案。他提到不同於一般商業案,有相對明確的溝通目標及對象,為公共場域設計需要考量更廣大的群眾,非常具有挑戰性。

                                  

                                                   

為因應時代的需求,花蓮文化局自2020年起展開大規模的整建計畫,除了提升各場域的美觀與機能,也期望打造全新CIS識別形象,展現當代且屬於花蓮在地的設計美學。

「我們這裡,是一座靠海的美術館。」館方這樣一句簡單的開頭介紹,讓Atelier.63團隊烙下極深印象,也讓他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設計為資源得天獨厚的花蓮美術館,標誌出其獨特的定位。以翻新地方型美術館的形象為目標,他們從大環境、優劣勢策略開始分析,描繪參觀民眾的輪廓,擬定親民、多元、地方文化且當代等期望突顯的特質,進一步擬定設計策略。

                                                   

                                                  

團隊以簡約優雅的線條,在英文名首字母「H」、「A」、「M」的基底上,分別融入「在藝術中交流」、「與山林為友」及「推動當代浪潮」的意涵,並以淺海藍及海洋綠兩種色系漸層延展,形塑出海浪拍打岸邊的意象,展現花蓮大山大海的壯闊之美。同時也為美術館設計專屬的英文標準字及公共圖標,供未來在文宣及場域中應用。

在分享完花蓮美術館的設計案例後,林奕亨回到主題,他提到自己從事設計近十年,與團隊一直在不斷在思考設計師的角色,在經歷過許多不同類型設計案的挑戰後,「柔軟的推手」是現階段他們給自己的答案。他們相信,設計是一種創造改變的隱形力量,不論是公部門或企業,能夠幫助品牌發揚自己的定位,用溫柔的方式推動或實現變革,也為社會文化創造出更多元的樣貌。

                                      

色部義昭:設計即是關係的聯繫

                    

最後壓軸登場的色部義昭,在開頭先向大家拋出了一個提問,「視覺設計究竟是什麼?」並提到美國設計師Paul Rand的見解:「所有的藝術,都是關係的體現。設計即是關係。設計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係。」對於他在思考設計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他而言,視覺設計關乎的是如何將人、事、物聯繫起來的效用,本次沙龍他以《城市文化與設計美學》為主題,分享在公共領域的兩個實踐案例。

                         

                                      

在為大阪地鐵(Osaka Metro)設計的識別及指標系統,色部義昭提到目標不僅是為了重塑一個從公營轉為民營的大眾交通品牌形象,也希望能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理解和體驗何謂設計。例如他將代表地鐵(Metro)的「M」字母,巧妙轉變為代表大阪(Osaka)的「O」,以簡潔且富創意的動態設計,加深市民和旅客對地鐵及城市品牌的印象。但他也強調,在這個案子裡,設計並未做過多或華麗的展示,而是專注在讓重要資訊更加清晰易懂的目標。

緊接在設計過程的分享,他特別提到,每個設計決策都必須經過周密的研究和考量,特別是在公共設計上,識別系統的變更不僅耗時,也涉及大量資源的投入,設計的責任相當重大。因此他們在展開設計之前,先針對國際許多大城市的地鐵識別系統,進行深入的研究,並根據當地實際需求著手規劃。

                                                   

                                           

首先在品牌識別本身,他認為「地鐵的標誌就是都市的風景之一」,如何自然融入景觀而不顯突兀是首要考量;另一方面,能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上足夠清楚醒目,也是設計重點所在。接著在識別系統上,他們運用對比色和鮮明的色彩計畫,呈現與主LOGO的主次關係和不同路線資訊,進而讓大阪地鐵能在眾多鐵路系統中易於識別,即使是不熟悉當地的外國旅客,也能一目了然。

色部義昭分享的第二個案例,則探討視覺設計如何呼應與展現場域的個性。幾年前,SONY旗下一棟商業大樓計畫重建,在正式拆建前的五年過渡期,先改造成開放給大眾使用的公園「SONY PARK」,而在這裡的最後一檔展覽,由色部義昭操刀整體視覺規劃。他提到設計過程中的挑戰,包括在SONY原有品牌框架下引入新的視覺元素、整合六組不同主題的展覽,以及如何融入既有場域和周邊地景,並保有一定的資訊提示功能,每一個都挑戰著設計的創意與執行力。

           

                                           

而後移展至京都一處舊報紙印刷廠地下室,更是截然不同的設計挑戰。面對京都對於招牌相對嚴格的管制,如何在規定下做出依然能夠引人注目的設計,以及在特殊的工廠空間中,怎麼利用生動的色彩和創意的解決方案,創造獨特的觀展體驗,都考驗著設計者因應不同文化及空間背景做出適當變化的能力。最後他也提到,比起突顯設計者的風格,如何讓品牌和地方展現出獨特性更為重要。種種設計巧思的分享相當精彩,讓現場與會者筆記不斷。

                            

                                                            

Q&A交流精華

在三位講者精彩講述各自內容後,主持人馮宇與活動現場觀眾朋友也熱烈提問,以下分享Q&A階段交流精華。

                 

                           

Part 1

主持人馮宇:這題或許是設計師最害怕的事情,想請問三位有沒有遇過設計完成後,面臨業主、業界及公眾的質疑或挑戰?怎麼調適?

毛灼然:我今天分享的案例,其實也經過多次的翻盤。我覺得核心還是需要溝通,溝通技巧也很重要。我的經驗是要讓對方明白你的想法、要達到什麼目的,但也需要從客戶或目標對象的角度去思考,比如T‧PARK是為了公眾設計的,必須思考不同年齡層,包括孩子和長者能否容易理解,把握好定位,並透過設計語言與好好公眾溝通是關鍵。

林奕亨:在「花蓮美術館」這個案子,我們其實很幸運,第一次提案就幾乎直接走到了最後,很感謝花蓮文化局給了我們很大的發揮空間。過往也有過被客戶責難設計太醜的經驗,即使一開始我們正是因為設計的大膽性才獲得機會。這個經驗也讓我們持續精進溝通方式,讓客戶可以精準提出他們想要達成的目標和內容。先有充分的溝通和討論,後續的設計執行會更順利,這是我們學習到的心得。當然,能否有機會與主要決策者直接溝通,有時也是關鍵所在。

色部義昭:面對這個問題,我都會回答兩件事情。首先,設計師和客戶雖然是相對的角色,但能否一起看向同樣的目標也是很重要的。曾經有個圖書館的設計案,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對方不太能理解其必要性,我想或許是口頭說明有限,便邀請對方到現場實地勘察,透過實際的行動,幫助對方解開心中的癥結,也打開溝通的機會。另一方面,我自己是很積極樂觀的人,即使客戶提出批評,我也會當成是修正的機會,要面臨重做當然是很辛苦的事,但我會將之視為讓設計更好的契機。

                     

                                    

Part 2

觀眾提問:三位怎麼看台灣設計和文化的特色?

毛灼然:我覺得這幾年台灣在文化產業和博物館的發展很快,從建築到品牌識別,都想做出自己獨特的定位,雖然競爭,但也給了設計師很多機會。我想這也是台灣社會越來越開放和包容的緣故吧,創作需要有這樣的環境。這幾年我在金點設計獎看到很多台灣年輕設計師的作品相當厲害,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狀態,鼓勵大家也能多跟不同地區的設計師交流。

林奕亨:我在2015-2016年,曾經去美國讀語言學校,當時有個老師問我們「什麼是美國文化」,他說,美國文化其實是多元文化的總和,讓我印象相當深刻。我覺得台灣也是這樣,接納和融合了不同的文化,並在這樣多元的基底上,逐漸發展出台灣獨有的文化特色。所以如果要用一個關鍵字定義台灣的文化,我覺得是「包容」。我也相信,在這樣的基礎上,未來台灣的設計和軟實力會越來越強。

色部義昭:之前我來台灣時,在誠品書店看到大家隨性坐在地上閱讀時,我覺得很驚訝,這樣放鬆和沒有距離感的狀態,讓我印象深刻,我喜歡台灣給人的親近感。以前也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怎麼看台灣和日本的書籍設計?當時我與聶永真、何佳興設計師一起對談,站在我的角度來看,台灣的設計有深厚且多樣的底蘊,另一方面,大眾對於設計的理解和認知度似乎也很高,這與裝幀設計發展成熟的荷蘭有點相似,儘管幅員不大,創意和創新卻密集發展著。

                 

                             

Part 3

觀眾提問:怎麼看待AI工具的趨勢發展,和對於設計師的影響?

色部義昭:我自己其實不擔心這件事情。以前電子書問世的時候,大家非常擔憂紙本書會不會因此消失,但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紙本和電子書其實有各自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我覺得AI也是如此,在我們需要消化大量資料時,是很實用的工具,但AI畢竟沒有軀體,無法感知怎麼閱讀書籍更舒適、紙張的氣味和觸感、展覽和空間如何規劃出適當的距離等面向,而這些正是我們作為人類的優勢。我認為設計師的我們,只要專注在人類能夠做到的事情就好了。

毛灼然:AI可以是很有用的工具,但在設計領域,確實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思考。上週我遇到了一個客戶,在合約中要求我們的設計不得使用AI生成,他想的甚至比我們更超前,因此我自己也是不太擔心的。

林奕亨:AI工具再發達,還是需要人來下指令。人類的想法和感受,是最獨特、也是AI取代不來的事情。身為設計師,需要了解這個趨勢,但我認為關鍵還是想法,我們不能因為AI的快速發展和便利,就放棄了思考。

                         

                                       

台北場精彩落幕!今年度徵件倒數中

                              

「2024 金點設計獎」現正熱烈徵件中,獎項設有產品、傳達、空間、整合設計類等四大參賽類別,涵蓋設計範疇多元,已商品化且上市銷售之產作品,或已完成、啟用之空間/整合設計作品皆可參賽,申請單位可為業者或設計團隊。今年度徵件至台北時間6月26日(週三)下午5點截止,敬請把握時間與機會。


相關文章
2022金點概念設計獎晉級複審名單公布!
形塑未來的設計師——專訪2022金點設計獎評審李炫弘
2023金點設計獎「最佳設計成就獎」參選辦法出爐!開放各界推薦至7月10日
2024金點設計獎評審團名單完整公開,韓國設計大師安尚秀、GKID社長朝倉重徳、Bito創辦人劉耕名擔任評審!徵件將於6月26日截止
下篇文章 next arrow
2024金點設計獎「最佳設計成就獎」參選辦法出爐!開放各界推薦至7月2日
prev arrow 上篇文章
金點設計獎第五屆評選研習實作營招募中!即日起開放報名至7/22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logo 金點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