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馬設計交鋒,探索AI時代的創新實踐——2025金點沙龍吉隆坡場圓滿落幕
金點設計獎「設計觀點 × 金點沙龍」2025 亞洲巡迴最終場,於 4 月 28 日與 29 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圓滿落幕。本次沙龍以「以人為本的未來:科技與傳統交會的設計實踐」為主題,聚焦 AI 時代下設計如何在科技進步與文化傳承之間取得平衡,吸引眾多設計師與業界人士參與。
兩場沙龍與 Tsubaki Studio 共同主辦,邀請來自台灣與馬來西亞的多位設計領域工作者分享與交流。其中,台灣建築師曾柏庭與設計師劉書堯,分別從建築與品牌設計角度,探討設計如何融合在地文化與創新思維;馬來西亞講者則包括 TKCA Architects 主持人 Ar. Rien Tan、Blu Water Studio 設計總監 IDr Lai Siew Hong、平面設計師 Magdalene Wong,以及專精於 AR/VR 的 Experiential Design Team(EDT)創意科技總監 Fariz Hanapiah,從空間再造、視覺傳達到數位體驗等面向,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現場氣氛與觀眾回饋熱烈。
場次一|舊地新生:場域再造的設計探索
在本場沙龍,三位來自馬來西亞與台灣的建築與空間設計實踐者,從共居住宅與文化資產的修復,到都市開發中的商業或公共建設,探討設計如何在面對複雜的城市環境與場域條件時,回應當代需求、文化脈絡與社會生活的變遷。透過不同尺度的專案經驗,他們展現了建築與空間設計不只是技術,更是連結人與地方、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重要介面。
Ar. Rien Tan:從共生文化出發,打造新生活場域
來自馬來西亞 TKCA Architects 的主持建築師 Ar. Rien Tan,以「新場域、共根源」(New Grounds, Shared Roots)為題,分享了兩個極具地方特色與社會意識的建築專案。從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背景出發,Tan 認為當代設計不再只應注重美學,更應思考如何賦能社群,並結合創新思維與科技應用,提升我們的社會、生活與環境。
第一個專案是位於吉隆坡的《SAMA Square》。面對多元族群共存的社區環境,他提出「歡慶生活的多彩與活力」的概念,跳脫傳統封閉式購物中心形式,轉而以開放街區、廣場、市集與公共設施,打造出真正以社區為核心的複合型商場。面對熱帶氣候的挑戰,設計採高挑空與自然通風策略,並以鮮明色彩活化建築表情,同時透過行人連通道串接鄰近公共住宅,促進社區民眾自然交流。
第二個則是獲得 2024 金點設計獎的專案《Skyblox Co-Living Housing》。因應馬來西亞大城市中對於「可負擔住宅」的迫切需求而生,Skyblox 為年輕族群提供可短期租賃的共居住宅,降低生活成本。Skyblox 採用預製模組化建造技術(PPVC),以工廠預製的混凝土單元現場組裝打造,能大幅縮短施工時間、減少建築廢棄物,並提升建造品質。建築規劃上,個人空間機能精簡,將廚房、客廳、中庭及洗衣區以共享方式規劃,並採取自然通風、雨水回收系統與節能設計,實現更永續的住居環境。
Tan 也提到,這樣的共居住宅,在當前的馬來西亞是前所未有的建築型態,歷經多輪向政府單位、社區及居民間的提案與溝通協商才終於完成,最終更促使地方政府制定一套新的審查法規,帶動制度上的進步。對他們而言,Skyblox 不只是建築,更是一種推動都市可負擔生活方式的嘗試,也期待這樣的模式能被廣泛應用,為更多人帶來更友善的住居選擇。
Lai Siew Hong:設計的意義,在於成為歷史與當代的橋樑
馬來西亞知名室內設計師、Blu Water Studio 設計總監 Lai Siew Hong 以「橋接歷史與未來」(Bridging Yesterday and Tomorrow)為題,分享他如何透過設計連結歷史場域的文化記憶與當代使用需求。他認為,設計師在處理具歷史意義的空間時,責任不只是修復,更應深入理解其精神與文化價值,並以創新手法延續其生命力。「文化遺產不是進步的障礙,而是推動進步的重要力量。」尤其面對都市開發壓力與大眾對文化遺產的冷漠態度,設計更應成為促進歷史與當代對話的橋樑。
Lai 以其主持的 Blu Water Studio 兩件作品為例,具體展現了這種尊重歷史、回應當代的設計手法。首先介紹的《Lone Pine Hotel》位於檳城海岸,是一棟建於 1948 年的洋房,在改造為萬豪集團旗下飯店的過程中,團隊保留原建築結構,以開放式露台讓室內外自然連續,擁抱熱帶景觀;新增的鋼構玻璃溫室不複製舊有形式,而是形成「幽靈建築」的輕盈意象,隱約回應過往的痕跡。室內設計則以世紀中期現代主義(Mid-century Modern)風格作為介面,輕柔置入在地特色的復古藍色磁磚與物件,並融入藥房的意象,延續原屋主、一位澳洲醫師的故事。
第二案則是《The Edison George Town》飯店改造,這棟擁有 120 年歷史的建築,原為華人富商的私人宅邸,融合了英殖民時期與中式建築的風格。Lai 與團隊遵循文化資產修復規範,精準保留原始構件,並以翡翠綠、燈籠裝置、玻璃屋頂等元素,串連出現代感與東方風情共存的氛圍,打造戲劇性又不失生活感的旅宿體驗。從接待大廳到閣樓空間,整體設計呈現出一種克制而精緻的空間語言,在最少干預的原則下,讓老建築以嶄新姿態延續其精彩故事與生命。
曾柏庭:未來城市空間的思考與建築實踐
台灣建築師曾柏庭以「文化轉譯的建築實踐」(Transformation)為題,分享他帶領 Q-LAB 團隊近年在建築、景觀與室內設計領域的代表性專案。他從回台成立事務所後的第一個案子——台南一中體育館談起,說明如何在極為有限的預算下,打造一座可容納兩座籃球場的大型場域,挑戰甚鉅。團隊最終以類似懸吊結構的混凝土建築設計,實現無柱的開放空間,並以對角線交織的桁架天花展現結構之美。這個案子也從此開啟了他對結構設計與建築語彙的探索。
隨後他所介紹的中和國民運動中心、基地超狹長的連雲玥恆集合住宅、竹東仁愛立體停車場等案例,不僅展現精準且獨特的結構設計,也強調建築如何回應城市尺度,並與環境對話。其中獲得 2024 金點設計獎的《竹東仁愛立體停車場》,以客家油紙傘的圓形意象為靈感,利用簡單的半圓形結構,轉譯在地文化意象,為城市帶來嶄新的公共空間體驗。
在大型開發案中,如以螺旋動態為發想的電纜公司總部與融合山形語彙的南港商辦大樓,則展現 Q-LAB 團隊從基地條件出發、形構空間邏輯的策略性思考。他也分享了清心福全企業總部大樓的設計過程,講述如何透過空間詮釋茶文化的儀式感與靜謐氣質,體現設計對文化內涵的細膩回應。最後,曾柏庭亦談及位於高鐵與捷運交會樞紐的上蓋開發案,提及面對複雜的場域整合需求,如何透過塔樓退縮、視覺穿透與挑高中庭,創造出開放與可呼吸的都市空間。
曾柏庭的分享,不僅呈現其在各類型基地與條件中靈活採取的思維策略,更突顯設計作為一種回應環境、連結文化與塑造未來生活場景的關鍵角色。透過他分享的豐富實例,現場觀眾得以一探台灣的建築實踐如何回應當代城市挑戰,並在跨文化交流中激發更多靈感。
場次二|從內在想像到視覺創作:想像力如何轉化為數位資產
本場沙龍聚焦於創意工作者在 AI 時代的自我定位與創作價值。從感官經驗、文化脈絡到品牌敘事,三位講者們分享了他們如何在科技洪流中,堅持設計應有的溫度與靈魂,帶領觀眾重新思考:什麼才是設計與創作最不可取代的本質?
Magdalene Wong:設計,為了觸動人心
馬來西亞的設計師 Magdalene Wong 以「為感受而設計」(Designed to Feel)為題,帶來一場溫柔卻深刻的反思。「在科技讓一切變得快速且容易的時代,身為設計師,我們該如何創造出真正有意義的作品?」Magdalene 以一個簡單的提問開場,拋出了在 AI 時代下所有設計師可能都有過的自我懷疑。
她提到,近年有研究預測平面設計師將成為 2030 年前消失最快的職業之一,促使她開始思考:「設計師的不可取代性究竟是什麼?」。她也分享自己曾問過 ChatGPT:「你能取代設計師嗎?」而 AI 的回答是「不能完全取代」,讓她更堅定地相信,設計的價值並非來自工具或技術的運用,而是源於人類特有的情感、直覺與五感經驗——那種根植於記憶、文化與情境之中的細膩感知。
「設計必須是被『感受』的,而不只是被『看見』的。」作為一位深具社會關懷的設計師,Magdalene 的創作不僅止於視覺美感,而是透過設計敘事來回應文化與環境議題——從農曆新年禮盒《A Year of Growth》,到探討永續議題真實處境的出版品《Sustainability is a Pain*》,她將對社會的觀察轉化為視覺語言,讓觀者能感受到創作者的情感與立場。
在分享中,她也提及對於 1990 年代《COLORS Magazine》與宮崎駿作品的熱愛,並強調「所有我喜愛的設計,都有一個共通點:它們有靈魂。」這句話彷彿也為她當晚的演講寫下了註解——當我們在設計中持續回望人與土地的連結,創作的初心與意義,也就不會迷失。
Fariz Hanapiah:能觸動人心的,不是圖像的數量
Experiential Design Team(EDT)的創意科技總監 Fariz Hanapiah,以「當藝術家與機器的界線漸趨模糊」(The Blur Between Artist and Machine)為講題,帶來一場深具啟發性的演講。「當 AI 創作變得太容易時,我們其實也在冒著讓設計變得千篇一律的風險。」Fariz 開場便拋出一記直球,直指當代創意工作者面對科技時的焦慮。
他以石英錶與機械錶的歷史比喻——當自動化產品迅速佔領市場時,手工製作反而更顯珍貴。Fariz 認為,AI 的來臨並不是威脅,而是迫使創作者重新定義「人味」的價值——那是經驗、情感與文化脈絡所編織而成的深度。
從動畫角色的即時互動到 AI 冥想教練、再到能說故事的虛擬導覽員,Fariz 所帶領的 EDT 團隊已將 AI 技術深植於沉浸式體驗設計中。但他提醒:「我們的任務,不是被動接受 AI,而是成為它的導師。能觸動人心的,不是圖像的數量,而是其中蘊含的情感與故事。」他相信,設計的核心是情感與意義的判斷,而這永遠是人類的專長。
「人類渴望的是故事,不是冰冷的最佳化成果。」Fariz 的這句話點出設計的本質。在這個一切可以被快速生成的時代,設計的價值從來不是在效率,而是在與人產生連結的那一刻。未來,屬於那些懂得善用科技,卻仍能用真誠之心表達的創作者。
劉書堯:在喧囂的時代,安靜卻有力地發聲
來自台灣的設計師劉書堯,則以「內斂卻鮮明的品牌設計力」(Quiet Power, Loud Presence)為講題,帶領現場觀眾進入他的設計思考路徑。「我們不將品牌視為一套固定系統,而是視為一個生態系統。」這句話,點出了他對當代品牌策略的理解——品牌識別不再只是靜態的圖像,而是一種能跨越平台與媒介的動態語言。
從在 Nike Global Retail、2x4、Google Creative Lab 等國際舞台累積的實戰經驗,到返台創立 Local Remote,劉書堯相信設計不該只追求美感,更該與市場與文化產生真實連結。正如他們為台北知名音樂場館 The Wall 打造的品牌識別重塑案中,利用動態字體捕捉音場震動,將聲音轉化為視覺上的回聲——讓人「即使沒有音樂演奏,也能感受到音樂的能量,與空間的歷史脈絡。」
而在替時尚品牌 Studio DOE 進行的品牌設計案裡,他則以「風格流動」為核心概念,延伸出一套線性、開放、強調觸感的識別系統。從包裝材質到網站介面,每一處細節皆呼應品牌關注的身體感與穿著經驗——讓設計不只是形象建構,更是日常體驗的延伸與轉化。
「我們不是在製作 logo,而是在搭建一種與受眾對話的框架。」在 AI 與演算法逐漸參與創作過程的今天,他提到自己相信真正有價值的品牌設計,還是來自設計師對文化脈絡的洞察、對情感共鳴的追求,與對未來可能性的大膽想像。最後,他也感性地說,「設計必須創造影響力——不只是視覺上的美感,更要帶來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可能促成社會或行為的改變。」
金點沙龍圓滿落幕,精彩不止於此 —— 2025 年度熱烈徵件中!
2025 金點設計獎、金點概念設計獎現正熱烈徵件中,獎賽涵蓋產品設計、傳達設計、空間設計、整合設計等四大類別。無論是正在打磨的創新概念,還是已完成或上市的精彩作品,都歡迎設計師或業者來角逐。獲獎作品將有機會獲得國際曝光、業界合作及市場拓展等絕佳機會。報名開放至台北時間 6 月 24 日(二)17:00 止,5 月 20 日(二)17:00 前完成報名及繳費者,可享早鳥價優惠。參賽辦法及報名,歡迎至金點設計獎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