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位獲獎的泰國設計師視角,看金點設計獎如何為他們創造資源與機會,讓夢想成真!
2024 年,金點設計獎首度與泰國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 CEA)旗下的 Creative Thailand 建立媒體夥伴關係,期望透過合作促進亞洲設計與創意產業的交流與發展,拓展更深層的跨文化對話。
創立於 2009 年 10 月,Creative Thailand 是泰國首個聚焦創意思維與經濟發展關係的專業媒體。每年發佈逾 300 篇報導,並以每月一主題的方式,透過「智庫觀點」、「人物專訪」、「商業剖析」、「地方探索」、「創新發展」、「潮流趨勢」、「實用指南」與「軟實力」等多元欄目,持續為公眾、創意工作者與產業專家提供前瞻知識與深度觀點。
去年,泰國設計於金點設計獎表現亮眼——在 138 件入圍「年度最佳設計獎」的作品中,共有 14 件來自泰國,最終更有5件獲得大獎,涵蓋產品、傳達與空間設計三大類別。Creative Thailand 特別專訪這五位得主,深入了解他們的參賽歷程與心得。本文經 Creative Thailand 授權翻譯轉載(原文出處)。
mflex factory:從在地製造步向國際舞台
首先,在產品設計類中,得獎作品為 mflex factory 的「Ventilation Block – Air Flow」。這款 Air Flow (BTL 201) 混凝土磚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四面貫通的孔洞,而上下兩面則為實心,這樣的設計不僅為建築外觀增添豐富的層次和多樣性,從不同角度觀看時,還能呈現出引人入勝的建築立面效果。此外,混凝土混合了泥土成分,賦予材料獨特的色澤與紋理。而泥土的特殊性更有助於降低溫度,提升牆面散熱效果,營造更涼爽的空間。
這家泰國小型手工混凝土製造商首次參賽便榮獲大獎。mflex factory 創辦人兼建築師 Manitthar Raisaeng 表示,除了對金點設計獎精心策劃的活動、注重細節的工作團隊,以及對所有參賽者一視同仁的尊重印象深刻之外,她最大的收穫不只是獲得獎項、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作品,更重要的是拓展視野,鼓勵自己突破既有框架,開創作品更多的可能性。這個獎項也進一步激勵她和團隊,持續設計符合永續理念的產品。
Manitthar Raisaeng——mflex factory創辦人暨建築師
Manitthar 繼續分享到,「這個活動最有趣的地方,不僅在於能親眼看到來自世界各地設計師的創新作品,還能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人士交流,這種互動就像給自己充電一樣,鼓勵我回來創作出更好的作品。而能站上頒獎台,更是對我們莫大的激勵,促使我們持續提升作品的品質,朝國際標準邁進。」
除了豐富的頒獎典禮體驗,Manitthar 也有機會在台北旅遊,親身感受到台灣對設計的重視,不論是公部門或是私部門。從台灣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公共藝術空間,可以看出這個社會如何充分提供人們發揮創意的機會與環境。
「很明顯,在台灣,政府和相關機構如 TDRI,都全力支持創意與設計,這讓他們的設計不僅達到國際水準,又展現獨特的風格。此外,台灣的公共空間也很多,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藝術的蹤跡。他們讓藝術和設計變得平易近人,並且能真正走入常民的生活之中,帶來美感與愉悅感,更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充實與幸福。這一切也反映在台灣人能充分展現創造力上,整個社會都充滿了創意巧思,真的太令人驚艷!」
Manita Songserm:一座獎項,開啟跨文化交流的起點
接下來是傳達設計類,得獎作品為 Manita Songserm 設計的「Crossover II:The Nature of Relationships」展覽海報。這件作品的特殊之處在於其獨特的色彩運用,並成功傳遞展覽內容,引導觀眾探索進入當代藝術前的泰國不同面向——從二戰後至亞洲金融風暴(1945-2000),呈現出極具吸引力的視覺敘事。
Manita 是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的會員之一,這是全球頂尖平面設計師的組織,目前泰國會員不到十位。她曾受邀擔任 2023 年金點設計獎的評審,並在隔年便以參賽者身份站上舞台,成為唯一獲得傳達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的泰國設計師。
作為一位以字體排版設計(typography)聞名的獨立平面設計師,Manita 的作品風格簡約、有設計感,且極具個人特色。這次參賽並獲獎,她認為是一次寶貴的經驗,不僅帶來新的機會,也讓她認識了許多國際設計圈的人,並建立連結,同時也提升她作品的知名度,更加堅定了她的信念,讓她知道仍有一群人欣賞她的作品與設計理念,這不僅帶來創作上的動力,也大幅提升了她的自信心。
Manita Songserm(圖片來源:Natthawut Taeja)
「在現實工作世界中,沒有哪件作品是百分之百屬於設計師的,因為這是和客戶協作下的成果。我們的提案可能不被採納,又或是被改到不像自己的風格,這並沒有所謂的對錯之分。然而,獲得這個獎項讓我更加堅信自己的設計方向,並證明仍然有人認可我的作品。這對我來說是種很好的激勵,也提升了我的自信。」
此外,Manita 也分享了她對台灣設計的觀察。她認為,相較於泰國設計多偏向商業導向,台灣的設計更注重文化層面的表達。泰國的設計風格常將看似不搭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最終卻能巧妙地搭配、相得益彰,這反映了泰國人的生活方式。而台灣的設計則嘗試將傳統智慧與現代設計結合,並在作品中保留獨特的思維方式或文化底蘊。
「去台灣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的商業藝術(commercial art)非常簡約,和泰國華麗繁複的設計風格截然不同,但是他們的文化藝術(cultural art)卻展現出極高的水準。我想這或許與台灣的城市環境和生活方式有關,他們相當重視文化和傳統,從他們對老建築的保存可以看出。當金點團隊帶我們參觀台北的老城區時,我感覺自己彷彿回到過去。台灣確實有許多現代化的新建築,但他們仍努力保留與維護歷史與文化的根基與精神,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他們特別重視文化藝術。」
1922 Architects:不只是獲獎,更是一種理念的共鳴與鼓勵
在空間設計類別中,泰國的表現非常出色,在 11 件泰國入圍作品中就有 3 件獲得年度最佳設計獎,其中之一便是 1922 Architects 設計的「N.L.N. Villa」,這是一個位於清萊、面積 45 平方公尺的住宅案,巧妙結合回收木材、現代建築技術和當地工藝,並充分考量到空氣污染問題與材料使用限制,使建築能靈活地適應當地氣候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1922 Architects 深信,建築不僅是人類的庇護所,更應是連結人與自然的媒介。因此,他們的建築語彙簡潔卻細膩,並強調天然材料或當地工藝的使用。雖然團隊未能親自到場領獎,但建築師暨 1922 Architects 共同創辦人 Songtam Srinakarin 認為,這個獎項是透過作品擴大影響力給更廣泛受眾,並傳達其理念的一種方式,讓更多人意識到自然與環境變遷的迫切議題。
Songtam Srinakarin,建築師暨1922 Architects共同創辦人
「我們致力於提倡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建築不應該成為將人們與自然隔絕的工具,而應當是讓人們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媒介。因此,我一直將這個理念作為核心,希望能讓更多人關注自然與環境議題。這次獲獎,也是一種讓這些想法被更廣泛傳達的方式,並且激勵那些擁有相同理念的創作者,讓他們知道即使是小型專案,只要理念清晰、設計深思熟慮,同樣也有機會獲得獎項認可。我認為,在地建築的價值並不僅限於我們國家,它還能啟發其他氣候條件相似的國家。建築的形式只是外在表現,但其核心概念可以延伸發展,並適應不同環境。」
儘管 Songtam 坦言自己對台灣的建築並沒有太深入的研究,但他觀察到,台灣非常重視建築設計,這一點從許多極具特色的公共建築可見,這些建築不論是出自於知名台灣本土或是國際建築師之手,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社會大眾的設計與美感底蘊。
「那些經過深思熟慮、且具美感設計的公共建築,可以激發空間使用者的靈感,並且比私人建築更能接觸到普羅大眾。特別是當兒童能夠自由使用這些空間時,他們將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建築與生活息息相關。當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未來也會更重視這些議題,進而推動更多創新與創意的發展。」
Hanabitate Architects:得獎之後,將收穫帶回課堂與未來設計路上
另一件在同類別中獲得大獎的作品是由 Hanabitate Architects 設計的「清邁大學蘭納稻米研究中心」(Lanna Rice Research Center, Chiang Mai University)。該建築有效地融合自然光和通風設計,並使用創新的「稻米磚」作為建築外牆,不僅突顯在地稻米品種的特色,還兼具實用性和教育價值,同時提倡了環境友善的理念。整體設計還考慮到未來建築擴建的需求,並具有較低的維護成本,展現靈活的實用性。
本案建築師 Nawit Ongsavangchai 教授親自前往台灣,領取這座人生中的第一個獎項。他希望透過這次的經驗,將所見所聞與他任教清邁大學建築學院的學生分享,並以此作為持續精進建築設計的動力。
建築師 Nawit Ongsavangchai 教授
「他們活動辦得非常好,各個環節銜接得很順暢。現場有來自不同領域的與會者、參與不同類別獎項,每個群體都有不同的參與細節,但工作人員都能細心地照顧到所有人,讓活動進行地非常順利。儘管當時受邀參加活動時,我還不知道評選結果,我仍然覺得這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我還有機會參觀由主辦單位精心挑選的參訪地點,那是一家由父輩創立、並且傳承到第二代的玻璃回收工廠。他們將回收的碎玻璃轉換成現代材料,而 TDRI 也參與其中,提供協助、將既有的材料轉變為符合現代需求的產品。雖然這不是建築考察,但我還是覺得這非常有趣,因為它展現了如何讓傳統工藝在當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立足點,甚至進一步有發展成建築材料的可能性。」
自從 20 年前第一次到台灣旅行後,Nawit 教授在疫情過後幾乎每年都會去台灣。他不僅參觀了許多國際級建築師的作品,還深入探索了台灣本地建築師的精彩之作。令他驚奇的是,每一年來台灣都能發現新的東西。
「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建築師,特別是他們擅長運用當地的傳統工藝材料來創作。如果仔細觀察細節,會發現這其中非常有意思。舉例來說,有間曾獲得金點設計獎的建築工作室—— 森林木人(Forest-Wood Archi-Tect.),他們重新詮釋台灣本地木材的可能性,打破既有使用限制的框架,創造出一種既非完全現代、卻又開創全新可能性的設計,讓人驚嘆『原來這些熟悉的材料竟然可以做到這種程度』。我認為台灣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到處都隱藏著有趣的小型建築作品,我非常喜歡。因此,幾乎每年我都會專程去台灣,參觀這些小而精緻的建築案例。」
IDIN Architects:設計是探索新的可能,競賽是回望的一面鏡子
最後,以 IDIN Architects 設計的 Harudot Chonburi by Nana Coffee Roasters 作結。這間咖啡館以獨特的設計成為春武里府的地標,完美融合了自然與建築本身,呈現極具識別度的山形屋頂結構,並保留室內外空間讓植物生長,展現出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對話,同時傳達了品牌精神。
這是 IDIN Architects 第二次榮獲金點的年度最佳設計獎。他們在 2023 年首次憑藉 NANA Coffee Roasters Bangna 獲得空間設計類的年度最佳設計獎,而 2024 年再次以 Harudot Chonburi by Nana Coffee Roasters 斬獲同一獎項。如果有關注泰國建築界,便會發現 IDIN Architects 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各大設計獎項的舞台上。
IDIN Architects 創辦人 Jeravej Hongsakul 建築師分享道,他從學生時代就很喜歡參加設計競賽,在創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後,更享受將設計落實為實體建築,而參賽則成為他檢視並獲得作品回饋的方式。
IDIN Architects創辦人兼首席建築師 Jeravej Hongsakul
「參加設計競賽就像是在重新確認我們的作品是否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如果獲獎、得到認可,表示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最重要的是客戶很滿意,每當獲獎,客戶也會很高興,這對他們來說,是證明他們的建築是有價值的一種管道。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建築設計獎項,但我通常會選擇歷史悠久、知名度高且值得信賴的獎項來參加。」
在疫情之前,Jeravej Hongsakul 幾乎每年都會到台灣旅行。作為一位屢獲大獎的建築師,他印象深刻的是台灣的文創園區。這些空間不僅是公園,也作為創意交流的場域,體現出台灣對設計的重視與城市的創造力。
「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創意園區,真的很棒!他們擅長將舊建築重新活化利用,例如廢棄的造酒廠改造成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或是將舊菸廠改建為松山文創園區。我很喜歡台灣作為『設計之都』的這一面,他們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尋找新的設計解方,這種精神正是設計師的核心。我覺得台灣人真的很 nerd,而且他們真的很重視設計,這終將會推動創意經濟的發展。」
金點設計獎作為亞洲重要的設計獎項,更是個展現泰國設計師潛力的舞台,特別是在建築設計領域,泰國屢獲大獎成績。同時,這個獎項也反映出台灣對於創意產業的重視與決心,如今這種策略已是全球經濟的重要趨勢。
—————
撰文:Ratirat Nimitrabannasarn
圖源:Creative Thailand、金點設計獎
翻譯:王賢慈 Ellen Wang